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颁发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我校老艺术家宁璘教授荣获这枚沉甸甸的纪念章,是值得我们崇敬、学习、关爱的英雄和楷模。
宁璘先生是我国著名画家和艺术教育家,1951年他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美术组参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他创作出大量动人而鼓舞人心的绘画作品。回国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60军政治部美术组组长和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油画创作组组长。1958年宁璘先生成为景德镇陶瓷大学本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见证了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走向辉煌的发展之路。
一、革命进步思潮的影响
宁璘先生1921年出生于江西省余江县,自幼受到龙溪书院儒学熏陶,早年受同乡邹韬奋先生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走上了艺术道路。抗战期间,他来到重庆,在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1943年考取了武昌艺专绘画科。抗战时期的武昌艺专原校址毁于日军轰炸,学校被迫西迁,辗转湖北宜昌、四川江津办学。武昌艺专在学术上倡导中西融合,西画教员师资力量充沛,有留法艺术家唐一禾,留日艺术家许敦谷、倪贻德,留英艺术家彭沛民等,在抗日热潮中,武昌艺专组织师生在武汉三镇举办各种抗日宣传展览,著名油画家唐一禾先生创作油画作品《七七号角》,在社会上影响巨大,因此武昌艺专成为西南战区诸多艺术学子求学的首选。
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学楼
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校门
四川江津五十三梯李家祠堂武昌艺专校舍是宁璘求学期间最美好的记忆。由于教育部取消了当年考入战区学生的贷学金,使得宁璘没有了生活费的来源,面临失学。时任武昌艺专校长的唐义精听说后,为了使战区的学生不失学,不挨饿,不流离失所,决定安排宁璘与金维诺等贫困生到图书馆勤工俭学,尽管战时学校物资、资金奇缺,他们的学费、生活费仍由学校负担,直至1946年毕业。武昌艺专办学条件虽然艰苦,但学校有两个西画室、一个理论教室,还有男、女生宿舍。画室虽是茅屋土墙,但里面开了天窗,条件算是很好的,光线充足。学校还有球场、琴房。乡村环境清幽宁静,同学们弹琴的时候,老乡赶场经过学校,都要坐在五十三梯上听一听,休息一下,享受悠扬乐曲带来的片刻静谧时光。宁璘在武昌艺专五十三梯学习期间,深受校长唐义精与教授唐一禾的关怀和教诲,唐一禾教授对经常来求教的宁璘格外关心,对其水彩写生作品耐心讲解,从取景构图到用色、用笔、掌握水分,以及如何观察分析对象等都不厌其烦地作出具体详尽的指导。那时资源匮乏,素描只能用木炭画,油画用矿物石红粉还有腻子粉来调,加桐油或者亚麻油来练习笔触,但是由此打下了深厚写实基础,掌握了写生训练的方法及艺术表现力。
学生时期的宁璘
1944年3月24日武昌艺专校长唐义精与教授唐一禾在乘“民惠轮”去“陪都”重庆参加全国美术会议途中发生沉船事故,两人不幸罹难。宁老忆起二位恩师不慎沉船之事,他和刘国枢、刁焕文、邓云烟等同学们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不分日夜地去寻找老师踪迹,一边找一边失声痛哭,十分痛心。至今谈到此事,宁老几度落泪,他感慨到:“一晃七八十年过去了,他们两兄弟当时对我们真的很好啊,唐一禾先生是当时国内留法的画家,技巧高超深得学生爱戴。出事时唐义精先生50多岁,唐一禾先生才40多岁,我们作为学生都感到心疼和惋惜。”
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同学庆祝学校复员大会合影
武昌艺专为西南地区艺术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武昌艺专本就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保护进步人士,当年在武昌艺专西画部任教的还有著名油画家杨立光、冯法祀等老师,冯法祀老师是一名中共党员,在校期间经常引导同学们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兴亡。中国共产党双河特支建立,五十三梯的武昌艺专也建立了支部。革命的进步思潮也深深影响到了宁璘毕业之后的人生选择。重庆解放后,宁璘也光荣的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西南军区十二军文工团美术队的一员。
二、抗美援朝的艺术青春
宁璘先生1951年至1953年期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政治部工作,参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并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军政治部美术组组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军政治部美术组组长。历时三个春秋,他随军经历了千里夜行军,参加了艰苦卓绝的第五次战役和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创作出了大量动人的水粉画、连环画和幻灯片,为抗美援朝奉献出了灿烂的青春,先后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章两枚。
军旅时期的宁璘
1951年宁璘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军政治部文工团美术组跨过鸭绿江,来到朝鲜。经历过飞机扫射、大炮轰击,坦克机枪射击,掩埋过战友的遗体,还承担过打扫战场,输送伤兵和整理牺牲烈士的遗物的任务,将在战场上牺牲烈士的所有遗物和信息整理好交给组织。虽然随时可能战死沙场,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志愿军们都本着必胜的信念,积极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 1952年春夏之交,宁璘随美术队活跃在第一线阵地上,当时相机匮乏,队员们就用铅笔、速写本当成枪弹,鼓舞战友,打击敌人,记录战争。一次次的深入战斗前沿,战友们同吃同住,共同战斗,共享胜利喜悦。美术队先后创作了连环画《梅永洪智破三坦克》,功臣肖像《华川阻击战四勇士》,并印发给各个部队。后来部队从沈阳买来四台幻灯机,宁璘和战友们就承担起了绘制创作和放映幻灯片的任务,用一辆手推车载着幻灯机和发电机,爬山涉水为三十四师巡回放映,一晚三四场,一场个把连,傍晚开始放映。那时,山上有防空哨,敌机一来美术队就马上熄灯停映,敌机一走又开灯续放。战地美术组绘制了《侦察员巧计捉俘虏》《七勇士夜袭轿岩山》《爆破英雄邓祥林》《穿山英雄》等幻灯片。
1952年朝鲜战场
1952年战壕的夜晚
1952年文工团合影
1953年8月13日,朝鲜停战不久,宁璘和战友李南浦接受军政治部任务,参加在朝鲜东北部咸镜南道咸兴市举办的“庆祝朝鲜8·15解放5周年”纪念活动,立即把美术队12位同志入朝三年来在战地创作的60多幅水粉画、30多幅素描和速写、20多件木刻、10多册连环画捆成一大包带到咸兴市驻地的二楼展厅,开始布置《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二军美术队美术作品展》。这些作品都是美术队同志们三年多在战争生活中亲身感受的人和事,不少是从部队中采访典型战例与功臣获得一手真实材料所创作的画卷。在展览开幕后参观的朝鲜观众争先恐后、川流不息,像节日赶集市,咸兴市的阿巴基、阿妈尼等百姓们喜欢何孔德的水粉画《雪山抢救》、曹增明的水粉画《侦察员巧计捉俘虏》、宁璘的水粉画《七勇士夜袭轿岩山》以及表现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亲密关系的各类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中朝人民血溶于水的深厚友情,生动诠释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无敌和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宁璘和战友作为贵宾参加了咸镜南道党政军盛大的阅兵式,中朝人民胜利后的喜悦激动的热烈场面,至今都使得宁老终生难忘。
1953年和战友何孔德合影
1955年宁璘从军旅转业到地方,先到上饶市一中初中部任教。据美术理论家钱海源回忆,他在上饶一中得益于恩师宁璘对他进行美术启蒙教育。宁璘老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画素描和水彩静物,课余时间还带学生们到校外去画水彩画。1955年2月,宁璘被调到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从事油画创作,与江西画家彭友善、吴齐、余新民、苏正、王平、李朝敦等人成立油画创作组,并任油画组组长,赴全国各地参观革命遗址和现场写生,创作出油画作品《农民暴动》在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序幕厅长期陈列。
1955在上饶一中任美术教师带学生写生
三、陶瓷艺术人才培养的奠基者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美术教育队伍干劲十足,各大美术院校广收人才,并开始完善教学体制。从国家到地方都十分关心陶瓷艺术教育的兴办,1958年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学院正式成立。宁璘先生也就在这一年调入陶瓷学院美术系从事基础课教学。宁璘先生主要从事素描、水粉课程的教学,深得师生爱戴。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为发展中国陶瓷艺术基础教育呕心沥血,在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园地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开始招收陶瓷美术设计、陶瓷美术雕塑两个专业,均开设了素描、水粉等课程,基础教研室有丁千、宁璘、李良友、赵履安等一批从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教师,尤其是宁璘先生在教学思想、方法和制度方面大体继承了武昌艺专与军旅创作的特色。在艺术思想上,宁璘先生继承解放区的传统,重视美术普及工作与群众的观点。他注重素描、水粉色彩的课程练习,画面因工具、颜料、工序、风格的不同而分,在题材上则有各种不同的风格的人物、静物、风景、肖像等。宁璘先生在基础教学授课时率先实行水粉画教学,倡导外出风景和室内静物色彩写生的练习,注重打牢基本功,促进了艺术基础教学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宁璘先生在长达80年的艺术教学实践中,把对民族传统艺术精神与艺术基础教育体系结合起来,对素描与色彩的相互影响、风格的形成与流变、地域与时代艺术的关系等方面做了审慎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外出风景和室内静物色彩写生融合的教学主张,首创水粉画色彩写生教学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景德镇陶瓷学院水粉画教学体系,准确地把握了当时色彩教学和艺术教育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宁璘先生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和体会,尤其在水粉课程中,摸索出静物、风景写生规律和教学方法,在授课中注重梳理水粉画技法与色彩知识,在写生中如何观察静物搭配与校内外不同风景的表现方法。并总结出:画小色稿;构图中重视形式美;运用色彩表现对象质感、空间、立体感;控制表现各种色彩在特定环境中的变化等四大要点。这种授课方式,为陶院学子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基础。他还撰写了色彩基础知识讲稿,补充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绘画性。在给学生辅导时,他非常具有耐心,提倡个别辅导、集体观摩和小组观摩等教学互动。 宁璘先生在教书育人中默默耕耘,谦虚淡泊,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学生培养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和积极负责的教学态度,深受学生们爱戴。同学们常常去宁老师家中请教,他都详细地给大家讲解。宁璘老师的关心与鼓励,学生们一直记在心头。1976年景德镇陶瓷学院复校之后,宁璘先生还曾经带领美术系的学生们赴婺源清华水粉写生,虽然年过半百,却和同学们一道爬山涉水,烈日中来,风雨中去,晚上不顾白天的劳累,不倦地给学生们指导讲课。2003年,在设计艺术学院学生的要求下,八十三岁高龄的他还给学生上色彩课,老骥伏枥,奋千里之行。
1986年安徽写生
1988年带学生外出写生
1989年浙江绍兴写生
宁璘先生一生桃李满天下,长期耕耘在教学的田园之中,凭借着扎实的绘画艺术功底和诲人不倦、关爱学生之心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有为的学子,许多都成为了知名的教授和艺术家,以及中国陶瓷艺术教育的栋梁之才。
四、现实主义创作的践行者
在漫长的80年的绘画创作实践中,宁璘先生坚持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走进郊外、工厂、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等生活沃土,获取创作素材。他的作品具有真实生动、清新自然等艺术特征。
他早年代表作有水粉画创作《爆破英雄伍先华》、《七勇士夜袭轿岩山》,曾在朝鲜南道咸静市展出,大受赞扬;《红军宣传员》参加江西第三届美展,并由省美协收藏。多幅水粉风景画发表于江西日报、江西画报、湖北美院院刊等报刊上。在南京军区文化部主办的老干部画展中,水粉画《怀玉山下》、《白杨树》等四幅作品备受称赞,全部由军区文化部收藏。曾经由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与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过两部《宁璘水粉画集》,中央美术学院金维诺先生评价:“宁璘水粉画创作以真实情感融入笔墨形成自己语言,同时保持纯净的理念,立足于生活的土壤,真正以研究的精神来创作,使作品保持着充沛的内在精神,而创作体现着他宽广与乐观的心态。”
2012年10月19日,宁璘先生个展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举办,共展出260幅水粉画作品。作品尺幅都不大,但多为户外写生,色调明亮,清新自然,都凝聚了宁老热爱生活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智慧。
纵观宁璘先生革命道路与艺术创作思想的形成,与他的学术修养、人格品行、美学思想直接有关。他一生从事革命工作与艺术教育,致力于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精纯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粹之习惯。”今天对于宁璘先生的艺术教育的独特意义和价值研究才刚刚开始,宁璘先生在革命道路、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三个方面都有体系构筑的不朽功绩,是由立德、立身、立言、立功的全面综合所体现的。所以宁璘先生是中国本土意义上的革命道路、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融合的通悟者。他的艺术思想充满着素朴而光辉的色彩。他的艺术人生竭力倡导对真、善、美的认知和实践,把艺术引向了广阔的自然和人生真谛。
作者: 吕品昌 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中央美术学院二级教授
张甘霖 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副教授
2020.12.28于景德镇
“丹青风骨·桃李芬芳”
宁璘教授从艺80年暨宁璘教授师生作品展学生作品
《世纪娃系列》姚永康
《花叶情》杨苏明
《马家窑记忆》李见深
《筚路蓝缕》夏和兴
《唐古拉山雪后氤氲》柯和根
《莲子》杨冰 陆军
《贝加尔湖畔》吕品田
《荷塘秋色》宁钢
《网包》黄焕义
《人体》杨剑平
《阿福系列》吕品昌
《高尔夫》邓箭今
《连枝理》许正龙
《戏曲人物系列》彭小杭
《闲情童子系列之二》吕金泉
《抽象001》许燎源
《生活日记》蒋铁骊
《迷恋的记忆》刘建华
《文人逸趣》黄胜
(责任编辑:曹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