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以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之后,从2011年起增速一路下滑,2011年为9.3%、2012年为7.7%、2013年为7.7%、2014年为7.4%,2015年上半年增速7%,第三季度只有6.9%,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已成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头等大事,民营企业应成为稳增长的中坚力量。
现在全国民营企业超过1000万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60%以上,缴纳税收也占全国总数60%以上,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和90%以上的农村转移就业岗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占全国65%、专利发明占全国75%,新产品80%来自民营企业。这些数据表明,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民营企业整体上无论是资金、技术、人才,还是企业制度、管理方式,都处于弱势,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的传统制造业,在铁路、市政、能源、电信、卫生、教育等领域很少涉足。例如,民营企业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中比重仅占13.6%,在教育领域仅占12.3%,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仅占11.8%,在金融业中仅占9.6%。这些行业和领域在许多地方被一、两家国有企业垄断,没有竞争,缺乏活力。民营企业过去的发展和贡献,主要依靠创业激情,低技术、低成本、高消耗。
新常态下,这种粗放型发展的路子已经走到了尽头,当前面临的困难:一是国内外市场疲软,消费需求不足,业务订单减少,销售下降;二是企业开工不足,产能过剩,设备利用率低,无效消耗增长;三是原材料涨价,员工福利工资增加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四是融资仍然困难,资金紧张。民营企业要克服种种困难,在稳增长中成为中坚力量,必须做多方面地努力。
从政府层面讲,首先要加大扶持政策力度。多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不少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需要加大落实力度。要认真细化贯彻落实“新36条”“42项实施细则”的政策措施,对民办教育、民营医疗机构、养老服务等关系民生的民间投资项目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保证配套政策落到实处,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要全面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结构性减税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支持中小微企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坚决制止对民间投资的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其负担;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放宽和规范市场准入,精简和优化行政审批,创新市场监管,加快构建市场开放公平、规范有序,企业自主决策、平等竞争,政府权责清晰、监管有力的市场准入管理新体制,切实解决民间资本在许多领域“不能投”的问题。对民间投资项目用地实行“即报、即审、即批”,对民间投资规模大、产业链长、见效快、带动力强的项目及时给予用地指标,促成项目早落地、早开工。加大对民间投资项目资金筹集的支持,如设立“民间投资金融服务中心”“民间财富管理中心”,设立更多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服务机构,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更多渠道。
其次要加强对民营企业投资的引导。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及时制定“十三五”相关行业和领域发展规划,优化产业规划布局,谋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投资项目,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家支持鼓励的重点领域。二是做好部门协调服务,各级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增强政策联动,形成合力,为民间投资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三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各级联动共享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搭建投资项目审批公开、招商推荐等信息披露平台,及时发布民间投资相关的产业政策、发展规划、重大项目信息,打造科学、规范、高效的一站式民间投资服务体系。
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上,事实上,过去许多行业和领域对民营企业进入的门槛阻碍现在已不那么严重了,真正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是自身的创新能力。民营企业要担当起稳增长的中坚力量,自身必须做以下努力:
一要树立发展新理念。我国经济过去长期依靠拼投入、高消耗、过度依靠外需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新常态下,要着重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加快新技术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业,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要坚持市场为导向,走专精特新的道路,依靠在专业领域做精做深,靠“新招”“独门”开拓市场,增强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依托产业链、产业集群,降低获取信息、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风险和成本;要充分利用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和科研院所智力密集的优势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工艺;要紧紧抓住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打破传统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创造新的商业模式;要根据新的经济态势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产品、管理模式和销售手段等进行深刻地分析和反思,对滞后的、没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及管理方法,要采取断然措施,坚决予以淘汰和更新,确立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民营企业更加重视遵守行为规范,要做到知法懂法,依靠诚信经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在处理企业与市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上,要自觉做到“不踩雷区、不触红线”,要依法依规,有节有度,光明磊落,走正门、干正事,绝不走歪门邪道、确保企业在正道上健康发展。
二要善抓发展新机遇。新常态下,民营企业面临重大挑战,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一是改革的红利。如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审批简单化、备案制省去原来许多麻烦的程序;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打破了许多行业垄断,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多机会。二是创新机遇。国家确定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战略。要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提高产品和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中央决定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引导基金规模400亿元,估计可拉动10倍以上的社会资本;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都给民营企业创新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许多发展机遇。三是结构调整的机遇。结构调整既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有地区性结构性调整。现在国家大力推进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为国家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新的动力,同时,也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空间。四是“走出去”海外扩张的好机遇。海外新常态经济发展不好,外国政府鼓励境外资本去投资,民营企业到海外并购,一方面通过并购,可以把海外的先进技术购买进来,引进高端人才,另一方面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海外一些工作水平比中国低的国家去。另外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如钢材、水泥、玻璃等,转移到一些基础设施还比较差、需要这些建材的发展中国家去,把我们现在已经固化的产能变成新的投资。
三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是企业长盛不衰、永葆青春活力的灵魂。高消耗、粗放型发展的路子已经走到了尽头。新常态下,以创新提品质、以创新增效益,是民营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唯一选择。民营企业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完善创新人才吸纳机制,要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招聘力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相关创新技术人才到民营企业兼职,重视人才储备,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要加大自主创新研发投入,科技投入增长比例应大于销售收入的增长比例,使科技研发得到资金保障;要做好创新定位,认真分析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自主创新模式;要积极组建企业专门从事科技创新的机构,如“工程技术中心”“专家工作站”等,选择技术水平高、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发展项目,抢占技术制高点,突破原始创新;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自主创新的技术、产品要及时申请专利,维护好自主创新成果的权益。